首页

搜索 繁体

四、兵乱中的贵公子(02)(1 / 2)

一上午过去,诸人面上浮起淡淡的疲倦,户部陆尚书例外。

陆尚书昔年曾是京城闻名的清雅郎君,主事户部十年,给大染缸污染成一个说钱粮事就刹不住的俗人,感情还异常丰富,上头起来要哭。

李令之在御前几年,不是第一次被这位政事堂编外人员的滔滔不绝祸害。见陆尚书又在烦恼掏不出钱,渐渐泪湿眼眶,有不可收拾的趋势,她当机立断招来一个宫女,用不大不小的声音吩咐:“去给陆尚书添茶。”

女皇大喜!她早不耐烦了,真是想打瞌睡立刻有人送枕头。

其余人的头痛也稍稍缓解,明里暗里送去赞许的目光。

卫尚书顺手搭台,从手边的乌木红漆食盒里抽出一格,推到陆尚书面前,温声道:“家里新做的,来尝尝。”

陆尚书其实也说的口干舌燥,有个台阶下正好,毫不客气接了,“你们家的方子总是比旁人味道特别。”

嘴占着,世界安静。

李令之抛砖引玉,深藏功与名,低头检查起手边两迭纸。

一份薄,已拟完定稿,等待女皇签敕。另一份厚,留中待议,估摸着这两天就能定下来。

沧州兵乱波及数州,延宕大半年,官军虽大捷,惠安侯现在依然坐镇幕府,还有数地在对峙,事说大不大,说小却也着实不小。风波里有人欢喜有人忧,最初两叁月已清算过一波,眼下更忙碌,磨墨险些赶不上写,而这些,肯定不是最后因为沧州命运波折的人。

李令之吹了吹未干的墨迹,身边李慈忽然倾过身,沾水在案上写下两个字。

沧。崔。

李令之抬眼,对上少年满脸无法宣之于口的疑惑。

沧州通判就姓崔,单名昭。

其人表字廷玉,与中书舍人柳钦柳季合是制科同年。崔昭授太史局正字,柳钦转司经局校书,同僚闲得发慌,拿二人来类比,所谓“春坊有季郎,秘书有玉郎”是也。

不动脑也知道,这肯定不是太子想问的。

沧州乱七八糟的前期,这位崔通判着实红了一把。红也难怪,谁叫他做的事又离谱又刺激——刺杀、聚兵、安抚,文武一把抓,谁没梦过?官学里就有不少热血士子给他叫好。

朝上正常人比较多,御史冷血无心,蜂拥而弹,天天将人骂个体无完肤。

说有功,主动或被迫干预武事,是文官大忌。说有过,动手当机立断,后来权代安抚使,庶务做的很好。

其实功过相抵,应该还是功大一点儿。

前几个月崔通判明明常被拉出来讲,为什么今天没一个人主动提?

简直仿佛沧州没这个人似的!

李令之挨不过李慈频频示意,实在怕他眼抽筋,拉来一张白纸唰唰解答完递了过去。

「通判崔昭,参政之孙,怀宁之甥。」

李令之写完都忍不住感慨,崔君两边祖上可真够显赫的——那可是清河崔氏与京兆卫氏!回溯五六百年,在前朝、前前朝肯定也做过同僚呢。

李慈则大吃一惊,目光逡巡女皇左首的崔相与卫尚书,瞪大眼睛还要强装镇定,好像知道了什么可怕的秘密。

李令之怜爱地打量他,肚里差点笑翻。

这算什么呢?不过是些人尽皆知,但近年很少被提起的旧事罢了。御史参崔昭最频繁那阵子居然没拉扯过家庭关系,属实怪哉。

李慈长在内宫,专心学习,吃了年纪小的亏,自然没机会知道曾经名动京城的大八卦。

八卦的中心就是崔昭,一个公认命不好的家伙。

这人的出身其实很好,当今世道已经很罕见的那种“上数十八代都很好”的好。

崔氏曾是天下士族甲等,崔昭的祖父崔隽出身旁支,祖上出过郡守,随着他宣麻拜相重新变得显赫。父亲崔攸之是家中嫡长,少有慧名,累官至御史大夫。母亲卫氏是明帝养女、新皇近臣。他还有个亲哥崔昉,上京知名神童,十七岁登科,前途璀璨到闪瞎人眼。

世事如果能尽如期望当然是好的,坏就坏在不能。

崔攸之夫妇外放途中遇险身亡,崔昉奔去扶灵,染时疫病逝,妻哀痛而终。丧讯堆迭之中,半大少年崔昭没有轮上做丧主。

丧主并不仅仅主丧,更代表一家权威,有父兄在的时候,崔昭是长房七郎,父兄不在,他便只是七郎。

据说,崔昭当时就一病不起,母舅卫恪上门将人接回府疗养。

私下流传的版本则道,崔昭灵前与祖父、叔父起了争执,甚至动上刀剑,小孩子冲动起来要和崔家决裂。他哪是病了,是给关起来了,怀宁侯火急火燎去救他呢!

事实如何无人知晓,反正添油加醋,越传越有鼻子有眼。

原本的崔昭,爹是高官,娘是郡主,上头有长兄顶门户。幼子天生就是给人爱的,随他恣意妄为,没出息别人不怪他,有出息谁都夸。

谁知道一朝天塌地陷,顶梁柱会全没了?

还有一桩后续,崔昭后来考中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